赵玉明:我和齐越、丁一岚登上天安门城楼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2235发布时间:2019-10-09

1949年10月1日,我在天津收听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男女播音员满怀喜悦的激情、铿锵有力的声音,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那时萌发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何时能够亲眼见到这两位播音员,目睹他(她)们的丰彩呢?

机缘巧合的是,十年后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刚刚创办的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从事广播史教学工作。1960年,我在《广播业务》上看到了齐越写的《播音员日记——解放战争年代的播音工作》一文,从中知道,原来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两位播音员,男的叫齐越,女的叫丁一岚。两位都是人民广播的创业者,齐越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工作,而丁一岚新中国成立初已转行在广播部门从事党政领导工作了。“文革”初期,广播学院一度下马,1971年冬,我到中央台新闻部工作了一段时间,竟然与齐越成为同事。新闻部主要负责编写每天清晨的报摘节目和晚上的联播节目。我与齐越经常相遇,共同录制节目,他播音,我监听,默契配合。他对稿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73年,广播学院恢复,我又回到新闻系。不久,齐越也调到新闻系从事播音教学工作,我们又成了新的同事。巧的是,我们两人还同住在广播局的一个宿舍大院内。他是人民广播事业的亲历者,我是讲广播史课的,两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多。我多次向他请教解放区广播史的有关情况,同时也向他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延安广播创建的历史资料。有一次在谈到我党创办的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时,齐越说到,人民广播是在延安创办的,我也是个老播音员了,但是却没有去过延安,至今是个遗憾。1980年,我在新闻系策划组织延安台旧址调查,特请齐越教授担任组长。他虽年近六旬,但仍愉快兴奋地参加了调研工作。我们从延安到陕北瓦窑堡,继而南下经邯郸到太行涉县。这里是齐越投身人民广播事业的起点。他起初是编辑,后来担任播音工作,成为人民广播史上第一个长期播音久负盛名的男播音员。随后,我们又北上平山,在张胡庄,齐越找到了他当年的播音室和住宿的房东。20多天、3千里的行程,调查访问了延安(陕北)台编辑部、播音室和机房的14处旧址。我们俩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齐越的自我要求是: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他为人坦率真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5年,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45周年,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的杨兆麟同志,是延安(陕北)台的老编辑,齐越的亲密战友。他提议拍摄一部反映延安(陕北)台从创办到开国大典实况广播的电视片。我有幸参加了相关工作,负责指导拍摄部分延安(陕北)台旧址。当时筹划最后一组镜头是请齐越、丁一岚同志再登天安门城楼,重现当年开国大典的播音。

  

作者(右二)与齐越(左二)、丁一岚(左一)同志

在天安门城楼上留影(1985年夏)

  

当时天安门城楼尚未开放参观,中央台报请特批,使我们一行五六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齐、丁两人共同再上城楼,重温30多年前的往事,激动兴奋之情难以言表。虽然没有扩音器,但他(她)仍然情不自禁地对着天安门广场兴奋地呼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共同回忆当年的感受,使我又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喜爱摄影的杨兆麟台长为我们当时留下了几张合影,今天已成为时代的记忆了。这部电视片定名为《人民广播风云录》,于同年12月3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首播,成为人民广播史上的一段佳话。

(编辑:李佳熙)

上一篇:下一篇:

学校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