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涂凌波|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官微浏览次数:163发布时间:2019-09-24

校选赛:脱颖而出,重在平时积累

即便是在校内初选,每位参赛老师的水平也都代表了学院的水准。

三月底比赛通知下发,第一关,就是拿到学院的推荐参赛名额。

除了年龄必须符合要求(40岁以下)之外,想要从学院脱颖而出,靠的只能是教学的扎实功底和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

电视学院每年的选拔都要重点参考一项评审中的表现——教学问诊。这最初由王晓红老师建立:每个学年,所有40岁以下的老师要坐在一起,凭教学水平“过堂”。各位资深的老师要坐在下面听,真刀真枪。


(▲ 日常讲课状态的涂老师)


今年,在教学问诊以及平时的教学评估中脱颖而出的涂老师和李艾珂老师、汤璇老师共同代表电视学院“出战”校选赛。以往教学比赛,一般是准备一个20分钟的讲课内容,再交课程教案和一个完整课时的教学设计。但令他们始料未及的是,今年学校按照北京市教工委的最新精神,要求选手们准备教案并提交520分钟的教学设计,选择其中一个来比赛。

离校选赛还有20天的时间,三位老师相互交流的模式都变成 “哎你教案做得怎么样了?”因为除了比赛,还有很多其他日常的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不过虽然教案是为比赛而设计的,教学内容的丰富与否看的仍是平常备课的认真程度、对案例的理解和思考深度,以及对课堂细节设计的想法和思路。涂凌波老师比赛的时候,讲的是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关的内容,而这正是他平时反复思考和探索的一门课程。

“自从两年前学院把这门课交给我来建设,我就开始思考:在这个领域全国有多位知名的老先生和前辈,比如童兵老师、陈力丹老师、郑保卫老师、李彬老师、雷跃捷老师等,他们都是马新观和新闻理论研究的大家。他们的课大多偏重于理论和历史的讲解,非常成体系,站位高,学术性强。作为后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其实思考的是怎样结合学校学院的特点,如何讲出中传的特色呢?”涂凌波老师介绍道。

这是一门马新观的课,对于我们新闻传播教学来说比较基础和重要。一些同学可能会觉得课程比较枯燥、生涩。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同学们比较直观地去认识、理解这门理论课,尝试把课程讲得既严谨准确,又生动有趣。”

(▲ 校选赛复赛讲课现场)


经过一轮初选,平时就有着深厚积累的涂凌波从文科组二十八位老师中,以一等奖的结果脱颖而出,进入到学校“四选三”的展示赛。

“说是‘展示’,其实我们都理解为比赛,还是挺紧张的。” 他说。决赛在48教的B103,底下坐着校领导、评委老师和听课的同学,中间还架着机器现场拍摄。涂老师半开玩笑:“气氛那是相当凝重的。”比赛结束,涂凌波老师最终胜出,作为三名青年教师之一,代表中国传媒大学迎战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准备市赛:学校是最强大的后盾

校选赛一结束,校工会副主席曹坤老师向三位代表说:“学校全力助力你们参加北京市比赛,学校是最强大的支撑和保障,也恭喜你们获得一等奖和代表学校参赛的机会!但是呢——这个任务才刚刚开始。”

这话一点也没错。

因为北京市的比赛首先需要提交的是550分钟的完整教学设计,430日提交完毕。

而校选赛结束,已经到了425号。

不仅如此,教案的设计还要严格按照北京市赛的要求,有明确的、详细的参赛标准,连封面、文字大小都有规定。而且在网上系统一旦提交,不允许作任何修改,正式比赛时就从五个教案中随机抽取一个讲,所以每一个教案都必须认真准备。

一个词概括——压力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