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非遗与传承》师生团队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009发布时间:2019-09-16

编者按:2019年4月初,世界新闻教育大会(WJEC)第一届创意内容竞赛,外围买球app下载新闻学院学生团队(成员:黄雨馨、吴心悦、张旭、邱莫凡和杨惠涵)在刘坚老师指导下创作的纪录片《非遗与传承》获得了学生组的卓越奖。

 

拾非遗之珠,录传承之影

八周光影飞速掠过,刘坚老师和他指导下的学生团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磨出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并斩获大奖。得知获奖消息,同学们都十分兴奋,笑容同样洋溢在刘坚老师的脸上

其实,这部纪录片只是刘坚老师开设的《纪录片创作研究》课程一个学生小组的作业。而事实上,从学生作业变为获奖作品,在这课堂上并非是头一回——去年的学生作业《从不罕见》,同样也是在刘坚老师指导下获得广州国际纪录节优秀短纪录片提名奖和“2018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新人奖提名奖

《非遗与传承》纪录片从主题出发,片子主角是一位年近六十岁的老人郭燕青,看似普通的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北京宫灯制作手艺最年轻的传承人。早在2008年,宫灯就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中,只是这精巧绝伦的传统手工艺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因为这个活儿枯燥还不挣钱。”镜头记录下郭燕青老人的无奈叹息,却又不甘心:死咱手里,真觉得对不起祖宗。

同学们抓住了这个传统与现代极具冲突性的矛盾,力图向大众展出传统文化在生存与传承中所面临的困境。工业机器的不断发展使手工匠人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许多手工艺品正一点点地失去灵动之美感,缺乏“活”的气息,取而代之为规整统一的批量性机械生产物。为了突出传统文化之美的内核,《非遗与传承》选取北京宫灯作为入点,切开了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现态,把文化传承的难题给观众。

片子的拍摄并非一帆风顺。张旭(主创人之一)说:“我们当时虽然有一个大概框架,但苦于没有叙事线索,片子难以成型。”如何将素材有机地串联起来?刘坚老师审视完同学们的素材后,敏锐地抓住了非遗的“传承”视角——郭燕青老人的女儿无心继承父业,于是他便经常到北大附小给孩子们上木工课。这便成为搭建起整个片子的故事骨架,也为非遗文化的流芳增添希望的色彩正因这些色彩,更烘托出前行路之黑浓重。小小的镜头里,展现出的却是极为沉重的社会思考困境。正如黄雨馨(导演)所讲的那样:“一些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很容易得到大众的喜欢,它们的文化继承其实并不多。而真正用手工坚守传统的文化,它们却在遭遇后继无人的境。市场的火热和传承的冰冷对比,更让人感觉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惜吧。

在创作《非遗与传承》之前,学生团队里的许多人并没有接触过纪录片拍摄,这次算是他们青涩的初体验。黄雨馨说“困难是有的。一方面学习任务多,拍摄纪录片耗时耗力;另一方面,为了挖掘采访对象的故事或拍摄到合适的镜头,我们需要花心思不断调整配合。为了更好地引导同学们,刘坚老师要求学生每周上交一次拍摄素材,并根据其特点给出修改建议掌握纪录片拍摄技巧他们光采访镜头都拍了几遍。老师笑笑回忆道,“第一遍构图不好,第二遍光线不够,第三遍采访不行,最后第四遍终于看着像那么回事了。精品都需要用心打磨,他们那股认真劲我很喜欢。”面对称赞和荣誉,张旭,虽然片子已经拿到了国际奖项,但他们希望可以继续跟拍下去,能等到一个更完美的结尾

对于刘坚老师和这群学生来说,获奖并不代表结束,反而成为鼓舞他们继续完善作品的动力。“我们也不清楚往下拍会花费多长时间。但优秀的纪录片通常会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观察。”刘坚老师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