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记者?这是一个似乎并不值得去追寻答案的问题。当自媒体已经淹没了我们的生活,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人们似乎已经不再关心记者是怎样的一群人。
“它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存在着,如同走街串巷的外卖小哥,我们只顾着打开包裹,却并不关心那个送货上门的人是谁。”在于忠广老师看来,越是在传播渠道多元的时代,越应该认真探究一下:记者是什么。
“简单说,记者当然是一种职业,但它并不仅仅是一种职业。”于忠广说。
“如果只是看作一份职业,做记者可以很容易,有不计其数的记者供职于各种各样的媒体,跑跑行业口,拿着车马费,写写小软文,养家糊口,心安理得。他们甚至于不需要什么新闻敏感,因为他们不需要去发现真正的新闻,他们的新闻是‘写谁谁看,谁写谁看’。但如果你不甘于如此,做记者也会很难,那意味着你要去寻找真正的新闻,而真正的新闻是不会摆在马路上任由记者捡拾的,你要去不断地质疑、核实、验证,直面欺骗、虚伪和谎言,你不仅要有能力去打破它,还要避免自己的片面、主观和感性,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于忠广,外围买球app下载新闻传播学部电视与新闻学院教师,历任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记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记者,职业生涯中采访拍摄过大量新闻报道、电视专题及纪录片。他的记者生涯看似顺理成章,却又颇有故事。
做好眼前的事,机会就来了
“我的经历是比较直线的一种,学新闻、干新闻,没有遭受过什么特别大的挫折,我觉得我可能比较幸运吧!”于忠广笑着说。
2000年,于忠广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之后进入山东电视台新闻部工作,负责财经新闻,但当时他却对财经一窍不通。于老师说:“甚至车队的司机懂得都比我多。”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角色,于忠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疯狂学习证券金融知识,在网络尚不甚发达的年代,看书和去大学听课是比较快捷的途径,更多时间是去股票交易所“泡点”。“当时没别的想法,就想着和司机聊天的时候怎么也得不露怯吧。”
那时,于忠广最喜欢的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经济半小时》。而因为一次配合《经济半小时》记者在山东的采访,于忠广被引荐到栏目。一个箱子装下全部家当来到北京。回忆那时的经历,于忠广总结说就是两个字:感恩。“当时的领导对我说,你就去吧,做得好就留下,不行再回来。我至今不忘这句话,所以以后我对实习生也好,学生也好,都在向当年的师傅学习,包容他们的小任性,给他们更大的空间。”
一年后,于忠广开始就读当时仍然被称为广院的外围买球app下载硕士研究生,由于难以兼顾学习与工作,只能辞职,而在硕士即将毕业时进入央视科教频道,出于对纪录片的兴趣,开始进入纪录片领域。“一条直线”式的记者经历,有幸运,也有勤奋。“我这个人大概比较能吃苦吧,什么脏活累活都能顶一下,我觉得把眼前的事做好了,机会就会有的吧。”
只有相信,才能做好
于忠广认为,当前的新闻消费已经进入了分级的时代,由此不同的记者在做着不同层级的新闻,而传统意义上的按媒体层级的划分已经不适用了。自媒体记者可能在做着主流的、严肃的新闻,而一些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媒体也可能在做着非主流的新闻,划分的标准应该是新闻的内容。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高质量的内容成为稀缺品,在渠道多元的环境下,不仅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也更能体现记者的价值。而所谓高质量的新闻,正是那些在这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命中社会痛点、急需引起公众警惕和反省的内容。记者不仅是时代的旁观者、记录者,更是参与者,必须时刻关心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变迁,关心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这其中既有闪光的心灵、正直的勇者,也有肮脏的角落、麻木的灵魂。记者不是评判者,记者是发现者。
对于未来从事新闻行业的同学来说,在这样一个庞杂的媒介环境中,更需要坚定新闻理想,相信这是一个能够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的事业。
“说到底,信息对于人来说,是保障安全感的一种需要,媒体在未来或许会改变形态,但信息的传播不会消失,这是人的生存需要。就像今天媒体趋向融合,界限变得模糊,但信息技术并不专门是媒体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它已经成为所有人的一种生存技能。对于我们同学来说,你要相信这是一个有前途的选择,你相信它,才能做好它。”
思维比技能更重要
当被问到记者如何才能成材时,于忠广反问:“如果说记者成材,首先要弄明白成材的标准是什么,是名气、获大奖、或者收入还是什么?”
在于忠广看来,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所谓的成材,应该是在社会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上起到了推动作用。记者作为社会现象和问题的首要发现者、调查者和反映者,为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为社会公众、为党和国家的良性运转提供建设性思路,而不是相反。只捅破现在而不考虑未来的记者,在任何社会中都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记者。
“做好一个记者,首先要做好一个人,做一个善良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记者不是拯救者,与千万人一样,我们是这个伟大国家中渺小却重要的一份子,我们做好了自己,这个社会才会更好。良善者敏于良善,记者善良就会发现美好的东西,记者有担当、富有责任感,也才会敢于直面某些角落的灰暗。然后才是业务层面上的能力修养,比如公正、理性的立场,采访、核实的能力,符合新闻报道规范的文本呈现。”于忠广说这只是他的浅薄理解。
谈及对新闻相关专业学生的建议,于忠广有些为难,“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和老师,我们也有很多业界很优秀的毕业生,我只是一个最最普通的教师,还不够资格给出答案。”
他认为或许有两点可供同学参考:
第一,思维比技能更重要。形成科学的新闻思维是首要的,比如说辩证思维、多元思维、逆向思维等等。新闻采写需要在科学新闻观的基础上才能走上正途。“采访写作多了,自然熟能生巧,但如果思维方式错了就麻烦大了。”他特别希望同学们不要排斥那些理论性的课程内容,“因为理论往往意味着规律,掌握规律可以让你很快进入角色,适应各种复杂的情况和变化。”
第二要学会宽容。社会有许多的不同的侧面,每个人也是,宽容之心会让人变得理性,而这也是记者的必要素养。他举了老师们上课的例子说,每个老师有自己专长的领域和角度,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整个学期下来都是满堂彩,只要我们在某些部分得到了收获,就是很有价值的。
“四年大学读下来,从这个老师这里学到了这个精彩的部分,从那个老师那里学到了另一个侧面,然后构成了我们自己的认知体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啊,不是吗?”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