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今日推荐

专家眼中部委密集晒扶贫作业:新闻发布要“顶天”又“立地”

来源:南方都市报 ?? 2021-01-22 ??作者: 浏览量:445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经南都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国新办共举行35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共118人登上了国新办交扶贫作业,23个部委官员和4省份“一把手”晒了扶贫“作业”,副部级及以上官员有29人。此外,超10名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和“驻村第一书记”出现在了国新办发布会台前。

值得注意的是,国新办还创新性地把发布会开到了“家门口”。四川、甘肃、西藏、云南四地的“一把手”们在当地召开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媒体实地采访,力求“眼见为实”,回应多个外媒提问,坦言希望将真实的情况展示给全世界。

如何看待这么多部级官员在国新办平台晒扶贫作业?“三天一场”的高密度发布起到了什么作用?从高大上的严肃场合到接地气的人员选择,反映了我国新闻发布怎样的趋势?

近日,南都记者专访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董关鹏、原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和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张志安。在三位专家看来,2020年召开的这35场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我国新闻发布制度越来越“顶天立地”,不仅波澜壮阔,也细致入微。

董关鹏、王勇平、张志安(从左至右)

谈“一把手”交扶贫作业

信息越权威专业越易赢得公众信任

南都:经统计,2020年国新办共举行35场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共118人登上了国新办,23个部委官员和4省份“一把手”交了扶贫作业,副部级及以上官员有29人。如何看待这么多部级官员在国新办平台晒扶贫作业?

董关鹏:部级官员在国新办平台晒扶贫“作业”,从传播学的角度看,是“在场效应”的良好运用。参与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职位级别越高,专业水平越高,工作接近性越强,信息越具有权威性、专业性,就越容易赢得公众信任,达到最佳传播效果。部委和各省“一把手”都是各个领域或各省脱贫攻坚的最主要领导和责任人,具有最高的职务权威、专业权威、信息权威,由他们亲自在国新办平台晒扶贫“作业”。

我觉得达到了三个效果,一是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对脱贫攻坚任务的高度重视;二是体现了部委、各级政府对扶贫攻坚成果的高度自信;三是体现了各级政府对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思想认同和高度自觉。

王勇平:这么多“一把手”在国新办平台就“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密集发声,说明脱贫攻坚工作不仅是一项全国性的战略任务,也是“一把手”工程。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中国在2020年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个大背景下,相关地区、单位和部门领导通过国新办这个平台,向党和人民履职“交作业”,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从另一方面说,也展现了领导干部在带头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过程中的一个新亮点。

张志安:这和脱贫攻坚的全局性和重要性有关。为了做好脱贫攻坚,过去几年全国上下一盘棋,无论是机制制度保障、经费投入,还是国有企业和政府的参与,还有派驻驻村书记等都证明了这是全国参与的大事,自然涉及到多个部委发布扶贫情况。

南都:自2020年11月以来,脱贫发布会平均每3天发布一场,怎么看待如此高频次高密度地进行脱贫攻坚工作的新闻发布?

董关鹏:这是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密切配合和极大助力,也是最好的思想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丰硕成果也为新闻发布会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持。一是向人民汇报脱贫攻坚的辉煌成果。二是向世界分享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中国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巨大贡献,也为世界提供了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王勇平:国新办去年年底每三天召开一次脱贫发布会,这种高密度、高层次发布是比较少有的,从某个方面反映了相关部门对脱贫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

张志安:通过集中发布的方式来做好传播,既有对内的意义,也有对外的意义。对内的意义就是让人民看到党中央下决心做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的意志和决心。对外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让全世界看到中国在脱贫攻坚当中所做出的努力。因为按照计划2020年年底前要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因此这个阶段的集中发布也必须具有时效性。

2020年11月18日,国新办举行铁路扶贫干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记者发布会

谈扶贫干部被“看见”

有媒介素养也有底气,“能干也要能说”

南都:超10名贫困县的县委书记、县长、村支书出现在了国新办发布会台前。结合最近新闻里一些网红县长、村支书,比如直播带货烧鸡的副县长,雪地策马奔腾的新疆女副县长再到丁真背后的扶贫干部,越来越多一线扶贫干部被公众“看见”,这是为什么?

董关鹏:越来越多扶贫干部被公众看到,充分说明在脱贫攻坚的宣传和故事讲述中,各级政府动了脑筋想了办法,也取得了成效。

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不论是基层干部参加新闻发布会,还是直播带货、形象宣传,反映了各级政府能够解放思想,放下身段,适应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新特点,努力打造鲜活、亲民、敬业、勤奋的干部形象,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一段时间来民众对党政干部的刻板印象。

二是媒介素养的提高。各级政府能够越来越熟练地运用融媒体手段,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法和手段,逐步占领互联网主阵地,使互联网为我所用,构建人民群众离不开的网络渠道。

三是脱贫攻坚的任务需要。当前,“县长带货”已经成为现象级潮流,不能否认,这是一支全新的产业扶贫之箭。通过融媒手段进行城市、区域形象和产品宣传,能够极大拉动贫困地区的产业振兴。只要有效果、有助于脱贫攻坚,我们应该积极地鼓励和支持。

王勇平:贫困县各级领导出现在发布台前介绍情况,真实而典型地反映出脱贫工作的成果,是全国脱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对于这些来自脱贫第一线的领导人员来说,敢于站在万众瞩目的聚光灯下,不仅依仗着过硬的媒介素养,同时更需要一种底气。

从某个方面讲,这种底气是由他们平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并最终体现在工作效果上所决定的。实际工作干得好,发布台上才能说得好。公众期待有更多既有开拓意识又有概括能力、既能干又能说的现代管理者频频出现在发布台上。

张志安: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政治传播越来越成熟,更加善于用个体的视角、基层的视角、故事的视角,这样做说服力、感染性更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在不断提高。他们会更有意识地利用媒体资源渠道手续和手段和工具,来参与基层治理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工作。

2020年9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四川成都举行新闻发布会(新华社发)

谈国新办“异地”发布

“眼见为实”是对脱贫成绩的自信

南都:继疫情期间的武汉后,今年国新办又把场地搬到了京外,四川、甘肃、西藏、云南四地的一把手们在当地召开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并邀请媒体实地采访,怎么看待这样的变化?

董关鹏:这是新闻发布的又一个创新,形成了多元发布场域的互动,事实上也是“在场效应”的一个运用。

一是增加了新闻的权威性。在四地现地召开、现地参观,各省一把手亲自发布,增加新闻发布的权威性,也充分彰显了对脱贫成绩的自信。

二是增加了新闻的可视性。配合新闻的发布,中外媒体可以在现地参观、现地报道,用大量丰富的可视素材使新闻更加鲜活和生动。

三是增强了新闻的传播性。新闻发布会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现地召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新闻。同时,在现地召开,方便媒体与当地的互动交流、深入挖掘脱贫攻坚题材和故事,极大增加了新闻发布和传播的效果。

王勇平:现场召开新闻发布会和组织媒体实地采访,是信息采集和信息传播的有效形式。这些方式的运用,更能给人以现场感和画面感,只要有条件,应该多组织。当然,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前提都必须实事求是,做到眼见为实,耳听亦实。

2020年5月2日,广西兴业县小平山镇金华村驻村第一书记董积有(左二)与村民一起清理河道中的淤泥和垃圾(新华社发)

谈驻村第一书记

呈现中国脱贫工作微观视角

南都:在国新办发布会现场,还来了3位“驻村第一书记”。怎么看待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起到的作用?

董关鹏: “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方式,是组织的信任,更是贫困村群众的期盼。可以说,“驻村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是无数扶贫攻坚党员干部的代表,也是中国所独创的经验和特色。

“驻村第一书记”来到国新办发布会现场,是对“驻村第一书记”关键作用的肯定,是对扶贫干部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精神的宣扬,也是对中国智慧中国经验的彰显和传播。

王勇平:驻村第一书记为扶贫工作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第一书记代表很真实、很生动地介绍了他们的扶贫经历和情怀,很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我们领略到新时代这个群体的崭新风貌和奉献精神。

张志安:驻村第一书记到当地不仅带去的是脱贫的资源,最重要的是带去了理念。一般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受过比较好的大学教育,有一定的管理经验,有责任心,正好可以跟当地的村干部发挥互补的作用,因地制宜地把脱贫经验以授之以渔的方式带到当地,所以驻村书记是我们党抓好脱贫攻坚非常重要的抓手。

脱贫攻坚这件事情为什么能做成?驻村书记这一制度呈现了脱贫工作的微观视角和具体的制度安排,包括脱贫攻坚地区差异化标准的制定,包括结对子的机制,对口支援的机制,帮扶的机制等等。 

在国际传播的话语建构方面,除了运用“绩效正当性”也就是我们取得的成绩之外,还需要讲“价值正当性”,也就是我做这件事的理念是什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程序正当性”,指的是做成这件事情具体的组织逻辑和运行机制。驻村书记恰恰就是程序正当性的一个代表,它能够从价值正当性和程序正当性角度来丰富和创新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

南都:国新办围绕着“脱贫攻坚”还举行了5次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请来一线的扶贫干部、扶贫中的巾帼力量和残疾人代表介绍他们亲身经历的扶贫故事。在您看来,中外记者发布会和部委出席的发布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它们起到的作用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董关鹏:部委出席的发布会主要是对扶贫政策、扶贫成绩的发布和宣传,更为正式和严肃,代表的是官方的声音、国家的形象。一线扶贫干部、力帼力量和残疾人出席记者见面会,则是从小处着眼,娓娓道来,讲述个体参与扶贫攻坚的亲自经历,代表的民间的声音,基层群众的形象。

两者是互为补充的,既有波澜壮阔,也有细致入微,共同构成了脱贫攻坚故事的立体框架,丰富了脱贫攻坚的故事议题,使脱贫攻坚故事更丰富、更立体、更真实,更容易使受众产生共情,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王勇平:两相比较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或许后者在发言主体方面可能更个性化一些,气氛也可能更宽松一些。只要有利于满足国内外媒体的信息需求,完全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和创新各类发布形式。

张志安:中外记者发布会中请来基层代表、妇女代表来讲,同样反映了我们新闻发布主体的多元化。

此外,如何在尊重文化差异的前提下换位思考,把中国的故事按照国际通行的话语进行表述也很重要。

对外的跨文化传播要更柔性,更强调“软传播”或“巧实力”,侧重故事和情感表达,注重价值共鸣和更平等的沟通话语。举例来说,女性来讲脱贫攻坚本身就是更柔性的一种传播方式,我觉得就比较适合对外传播。

2020年12月23日,国新办举行科技扶贫新闻发布会

谈新闻发布趋势

中国新闻发布越来越“顶天立地”

南都:从出席发布会的部委来看,国务院扶贫办有6人,共9次出席了脱贫攻坚主题发布会,遥遥领先其他部门。怎么看待国务院扶贫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其他部委的互动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董关鹏:国务院扶贫办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是脱贫攻坚战役的“指挥所”和“司令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设计规划。国务院扶贫办负责扶贫开发重大战略政策措施的顶层设计,拟定扶贫开发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规划,审定中央扶贫资金分配计划,为脱贫攻坚战役拟好蓝图。

二是组织协调。指导推动全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协调解决各部门、各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问题,推动扶贫成果的落实。

三是宣传发动。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扶贫攻坚工作情况,宣传党的扶贫攻坚政策,展示扶贫攻坚成果。从新闻发布会的互动看,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发布扶贫攻坚工作总的方针、政策、原则,汇总情况,从全局角度来统筹规划和发布信息,其它部委则围绕自身领域的扶贫攻坚工作发布信息,更加专业和具体。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王勇平:国务院扶贫办作为全国扶贫工作的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把扶贫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坚持不懈地抓,从政策上、方向上指导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在整个扶贫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职能作用。在脱贫攻坚主题新闻发布中,多次独立或共同举办了新闻发布会,从社会反馈来看,其态度、表现和效果是被认可的。

张志安:新闻发布里面有个要求是“谁主管、谁发布”,显然牵头部门要担起新闻发布的主责。国务院扶贫办作为代表国家抓好脱贫攻坚工作一个枢纽,要汇聚和整合各方力量。所以国务院扶贫办如果来搭台协调不同部门,然后再通过国务院新闻办作为国家层面新闻发布的统筹部门,那就能够协调做好新闻发布工作。

南都:国新办在疫情期间请了比如快递小哥上台,此次的扶贫新闻发布会也请来了贫困村村民走上台前。从很多人眼中高大上的严肃场合到接地气的人员选择,这反映了我国新闻发布怎样的趋势?

董关鹏: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新闻发布制度的理念、形式也在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由高大严肃的单方发布转而更加注重新闻传播发布的效果和受众的反馈,可以总结为亲近性发布。

一是内容的贴近性。今年以来国新办举办的发布会中,频次最多的是外围买球app下载新冠肺炎疫情和扶贫攻坚的,这两项内容都是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民众迫切希望了解和关注的,可以说是急民众所困,想民众所想。

二是角色的贴近性。无论是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还是扶贫攻坚发布会中的贫困村民,都是普通民众的一员,他们的讲述代表着来自民间的最真实的声音。他们参加新闻发布会,便于从民生视角切入,讲述落到细微之处,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普通民众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更好地传播效果。

三是表达方式的贴近性。快递小哥、贫困村村民的表达,声音真实、真切,是群众能够听得懂、产生共鸣的。不仅如此,近年来一些领导干部、新闻发言人也在适当场合采取“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妙语频出,往往成为传播广泛的金句,起到极佳的宣传效果。

王勇平:就本质上说,新闻发布是严肃的,也应该是鲜活的。新闻发布主体的多样性,其目的是为了新闻发布效果的最大化。在发布中聚合来自各个层面的声音,就能多棱角、全方位地反映这一壮丽实践的全貌。

脱贫不脱贫,村民最有发言权。让村民走上发布台,更能增加发布内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从新闻发言人制度而言,也是一种臻于成熟的表现。

张志安:这反映了中国的新闻发布越来越“顶天立地”。“顶天”就是层次越来越高层。比如2020年中共中央的第一次的新闻发布,这就是迄今为止最高规格的新闻发布。

同时,多元主体的发布才会让一件大事从小处切入,增强代入感和感染力。近年来基层代表参加新闻发布已经慢慢成为常态,脱贫攻坚又事关群众,更加需要来自基层的声音。

总的来说,既有高层、宏观的视角,又有基层、微观的视角,上下结合,这样的政治传播才更有效果和立体感。

外媒记者在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提问

谈国际传播

主动与世界分享中国脱贫经验

南都:我们注意到在脱贫新闻发布会上,外媒的身影也不容忽视,占了很大比重,怎么看待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董关鹏:中国脱贫攻坚战役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中国的脱贫攻坚进程和取得的成效。

作为一个开放的、负责任的大国我们既应该让世界关注和了解,也愿意与世界分享和互益。新闻发布会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在脱贫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对外媒应该采取欢迎的态度,放开怀抱、客观真诚,使其成为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

通过各国媒体的见证和传播,既可以向世界讲述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传递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也有利于对冲反制国际上一些势力对我抹黑攻击,消除误解质疑,密切中国与外界的良性互动,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王勇平:让更多的信息在更大范围公开透明,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国发言人制度的应有之义。在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频频出现外媒的身影是很自然的事,甚至让外媒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也是应当的。

这样做,不仅表现出一种自信,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某些偏见和误解。事实上,很多有职业操守的外媒从业人员也因此对中国的报道变得客观公正。

张志安:中国的脱贫攻坚一定要放在全球视野当中去解读,才会有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好题材。全球新冠肺炎的疫情使得全世界贫困人口增加接近一个亿,而中国2020年完成消除绝对贫困人口,这样的“此消彼长”中更彰显出这件事情不仅对中国人民有意义,对全球的脱贫也有巨大启示。我们并不是要输出我们的模式,主要是和全球分享中国脱贫攻坚中的组织机制和宝贵经验。(统筹:南都记者 潘珊菊 采写:见习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