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荐

长江韬奋奖得主肖涛:如何成为不可替代的专业记者

作者:记者:尚新英 杜萌 1034 发布时间:2018-11-16

编者按:肖涛,外围买球app下载99级法律系校友。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西部大开发,主动来到离家千里、条件艰苦的西藏工作并扎根15年,坚守采编一线。获得包括中国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在内的20余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新闻奖项;2009年被评为西藏自治区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2018年获得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


    对于新闻,肖涛是“半路出家”。他本科在广院读的是法学专业,“不是科班出身,也算是‘不务正业’”他笑言,他与新闻结缘始于文字。大学时肖涛爱读书、喜作文,曾在《中华散文》上发表文章。如今文章的内容在记忆中已经模糊,他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文字这个东西挺有意思的。”

 

从年少情怀到使命担当

    2003年肖涛大学毕业,响应国家西部支援计划来到西藏,入职西藏日报社。在此之前他从未去过西藏,对于西藏的印象也模糊而零碎,“洁白,耗牛,蓝天白云”,那是一种独属文青的情怀,“西藏是个遥远的地方,我想去那里看看。”谁知这一看就是十五年的坚守。情怀渐渐消退后,支撑他的变成了“一种使命担当感”,十五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藏铁路的开通,第一列开往成都的赈灾专列……“每一步我都看过,都见证过。”“在现场”是一种身为新闻人的独特骄傲感,西藏有其特殊性,“怎么样去建构与传播西藏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网站肆意怂恿,主观抹黑,而有些外地人对于西藏的印象仍是单一片面的刻板印象,因此西藏的新闻宣传工作又被镀上了一层历史责任的光辉。

    “在西藏做新闻”,理想主义与美好的外衣下,困难也接踵而至,语言是首要难关,西藏方言自成多种语系,即便采访过程中有随行翻译,然而“翻译过来的东西是经过加工的”,细节的丢失,附加的官话套话对于新闻真实客观性都有影响。另外是地理形势与高原反应的挑战,肖涛曾在毫无后勤保障的前提下前往位于格拉丹东长江源头的第一户居民进行采访,途中几番车子陷入沼泽,遇到湍急河水,无桥只能淌水而过,采访点的海拔高度达到近六千米,肖涛回忆起当时的感觉“有点飘,像踩在棉花上,眼前发黑,心脏也很不舒服。”采访结束后肖涛驱车一天回到安多县时也多次遇到险情,险些连人带车翻下悬崖。如今每次下乡,他都要带上速效救心丸、丹参滴丸,以防万一。


 

▲工作中的肖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