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展台

国际传播创新团队: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精品

作者: 1992 发布时间:2018-05-16

编者按:科研团队建设是学校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学研究提质量、上水平的重要平台和抓手。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不仅出台了系列文件,还拿出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一批优秀科研团队脱颖而出,起到了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积极作用。为充分展示优秀科研团队建设成果、建设风貌,弘扬敬业精神,大兴科研之风,多出科研精品、多育科研人才,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科研方面的贡献,白杨网特别推出“聚焦科研团队”专题。欢迎各科研团队积极撰稿投稿。

 

新闻传播学作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学科,入选教育部“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不断创新,在扎实有效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早日把外围买球app下载新闻传播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是我们肩负的重大使命。以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副院长陈卫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国际传播”科研团队,在学校创新团队资金的支持下,依托传播研究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这一机构平台,以全国一流和世界领先作为团队建设标准,紧紧围绕“国际传播”理论和重大政策问题,深耕细作,厚积薄发,大力推进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努力为学校新闻传播学“双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团队智慧,在教学和科研创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团队成员合影

 

全球视野,建设国际化的人才队伍

建设“双一流”学科,目标是要瞄准世界最高水平,参与全球学术对话,培育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在交流合作中推进本土学术研究的国际化,提高学术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有一支能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的优秀人才队伍。全球视野和跨国经验成为“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科研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这方面,“国际传播”优秀创新学术团队走在了全校前列。团队现有成员7人,分别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既有新闻传播学和影视艺术这样的特色学科,也有哲学、历史、政治学等人文基础学科。团队成员全部具有国际化学习或工作的丰富经验,其中有4人获得国际学位,是全校范围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创新团队之一。

团队学术带头人陈卫星教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内完成历史学本科和摄影专业硕士课程后,远赴法国格勒诺布尔第三大学(又称司汤达大学),在法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著名传播学家贝尔纳·米涅教授指导下开展研究,获信息传播学博士学位,曾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多次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以及法国多所大学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国际博士生导师。

 

陈卫星教授参与国际学术交流
(上:担任司汤达大学国际学术评议委员会委员;下:与法国思想家德布雷交谈)  

团队其他成员均有长期国外学习或交流访问经历,并结合自身研究特长,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其中,从事东亚国际传播、中日关系研究的刘建平教授曾在日本国立宇都宫大学学习,获得北京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的国际政治学博士学位,他外围买球app下载战后中日关系、钓鱼岛问题的研究论文以日文发表后引起日本学术界高度重视;从事传播学理论和传媒文化研究的黄典林副教授在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完成博士学位课程,是中国传媒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外合作院校颁发的双博士学位获得者;以跨文化传播和视觉传播为主要研究兴趣的王宁彤助理研究员在国内完成博士学位课程前,曾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得戏剧影视学硕士学位。

在团队其他成员中,从事国际关系和软实力研究的李智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并在复旦大学从事传播学博士后研究,曾作为外围买球app下载第一批骨干教师赴美进行学术培训;主要从事国际传播和新闻评论研究的任孟山副教授曾在美国传播学研究重镇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从事一年访学科研工作,期间对美国政治和传媒现状进行了近距离调研观察;从事国际传播研究的朱振明副教授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曾在法国里昂二大和格勒诺布三大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项目,今年又将远赴拉美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拉美传播现状考察。

丰富的国际化学术背景使得“国际传播”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推动跨国合作、与世界一流接轨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团队成员不仅积极参与国际重要学术会议和文化艺术活动,还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在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各类出版物发表外文论文,科研成果通过系列著作、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等形式陆续发表,在学术界获得积极反响。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团队所有成员均参与了外围买球app下载留学生培养工作,部分中青年骨干成员成为外围买球app下载传播学留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的主力,在留学生课程建设、教学和学生指导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